上一页 下一页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依据《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GB/T 50064-2014) 第2.0.6 条~第2.0.9条。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第2.0.18条闪电电涌侵入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电缆线路 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即闪电电涌,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依据《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GB/T 50064-2014)第3.1.3条中性点不接地方 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35kV 、66kV 系统和不直接连接发电机,由钢筋混凝土杆或金属杆塔的架空线路构成的6kV~20kV 系统, 当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不大于10A 时,可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当大于10A 又需在接地故障条件下运 行时,应采用中性点谐振接地方式。 第3.1.6条6kV~66kV 系统采用中性点谐振接地方式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谐振接地宜采用具有自动跟踪补偿功能的消弧装置; 2.正常运行时,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应确保中性点的长时间电压位移不超过系统标称相电压的15%。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第4.1.1条各类防雷建筑物应设防直击雷的外部防雷装 置,并应采取防闪电电涌侵入的措施。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本规范第3.0.4条第5~7款所规定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闪电感应的措 施 。 第4.2.1 条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装设独立接闪杆或架空接闪线或网。架空接闪网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5m×5m 或6m×4m。第4.1.2条各类防雷建筑物应设内部防雷装置。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依据《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GB/T 50064-2014)第5.4.13-12条变电站的6kV 和10kV 配电装置的雷电侵入波过电压的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1)变电站的6kV和 1 0kV 配电装置,应 在每组母线和架空进线上分别装设电站型和配电型 MOA。 2)架空进线全部在厂区内,且受到其他建筑物屏蔽时,可只在在母线上装设 MOA。 3)有电缆段的架空线路,MOA 应装设在电缆头附近,其接地端应与电缆金属外皮相连。各架空进线均有 电缆段时,MOA 与主变压器的最大电气距离可不受限制。 5)6kV 和 1 0kV 配电站,当无站用变压器时,可仅在每路架空进线上装设 MOA。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第4.5.6条。 1.防接触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2)引下线3m 范围内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50kΩm, 或 敷 5cm 厚沥青层或15cm 厚砾石层。 3)外露引下线,其距地面2.7m 以下的导体用耐1.2/50 μs 冲击电压100kV 的绝缘层隔离,或用至少3mm 厚的交联聚乙烯层隔离。 4)用护栏、警告牌使接触引下线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 2.防跨步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3)用网状接地装置对地面做均衡电位处理。



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第4.3.1条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外部防雷的措施,宜采用装 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网、接闪带或接闪杆,也可采用由接闪网、接闪带或接闪杆混合组成的接闪器。 第4.3.3条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 不应大于18m。( 选 项B错误) 第4.3.4条外部防雷装置的接地应和防闪电感应、内部防雷装置、电气和电子系统等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并应与引人的金属管线做等电位连接。外部防雷装置的专设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 第4.3.10条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当其高度小于或等于60m 、罐顶壁厚不小于4mm 时 (选项D 错误),或当其高度大于60m 、罐顶壁厚和侧壁壁厚均不小于4mm 时,可不装设接闪器,但应 接地,且接地点不应少于2处。两接地点问距离不宜大于30m, 每处接地点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30Ω。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1)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第4.2.1条第1款,应装设独立接闪杆或架空接闪线或 网。架空接闪网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5m×5m 或 6m×4m。选 项A 和选项B正确。 (2)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第4.2.1条第7款,当难以装设独立的外部防霄装置时, 可将接闪杆或网格不大于5m×5m 或 6m×4m 的接闪网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直接装在建筑物上。当建 筑物高于30m 时,尚应采取防侧击的措施。选项C正确。 (3)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第4.2.1条第8款,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 应与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距离建筑物100m 内的管道,宜每隔25m 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 应大于300,并应利用金属支架或钢筋混凝土支架的焊接、绑扎钢筋网作为引下线,其钢筋混凝土基础宜 作为接地装置。选项D 错误。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1)依据《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四版)》P1283 第13.9.3.2引下线附近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 选项A 对。 (2)依据《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四版)》第13.9.3.1条第(3)款,防直击雷的专设引下线距出入 口或人行道边沿不宜小于3m。选项B 错。 (3)防雷引下线不应套钢管,防止接闪时感应涡流和增加引下线的电感影响雷电流的顺利导通:如果必 须加套钢管保护时,必须在钢保护管的上、下侧焊跨接线与引下线连接成一导电体。 (4)依据GB 50057-2010第4.5.6条,选项D 正确。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查GB50057 第4.3条,CD 正确。4.4.2突出屋面物体的保护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4.3.2条的规定。4.3.2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烟囱等物体,应按下列方式保护: 1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4.2.1条第2款的 规定。 2排放无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烟囱,1区、21区、2区和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自然通风 管,0区和2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装有阻火器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以及本规范第4.2.1条第3款 所规定的管、阀及煤气和天然气放散管等,其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2)除符合本规范第4.5.7条的规定情况外,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应 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依据GB16895.10 第444.4.2条降低电磁干扰措施,ACD 正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依据工业与民用供配电设计手册或 (GB50057)P1272 式13.9-1取10mm?, 选择B。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依据GB 50057,P9页第3.0.4条,厂房整体按三类防雷建筑; P31 页第4.5.1条,2区面积小于30%。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依据工业与民用供配电设计手册P1233 表13.5-3,1.38*12=16.56kV, 选 D。



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GB 51348-2019,11.1.3;GB 50054-2011,5.2.4;GB/T 16895.3-2017,543.2.3,GB《50065》8.1.2-6 或 GB/T16895.3-2017,543.2.3。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据GB50057-2010,4.2.1-1/4/5/8 、4.2.4。 4独立接闪杆的杆塔、架空接闪线的端部和架空接闪网的每根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对用金属制成 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金属杆塔或钢筋网作为引下线。线端,网支柱处 B 错 8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或架空接闪网应设独立的接地装置,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 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适当增大冲击接地电阻,但在3000Ωm 以下的地区,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 3000Ω ·m以下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据 GB50057-2010,4.3.8 、4.5.6 、5.4.7。 4.3.8防止雷电流流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时产生的高电位对附近金属物或电气和电子系统线路的反击,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金属框架的建筑物中,或在钢筋连接在一起、电气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建筑物中,金属物或线路 与引下线之间的间隔距离可无要求; A 对 B 错 4.5.6在建筑物引下线附近保护人身安全需采取的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接触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注意是之一 1)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作 为自然引下线的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 2)引下线3m 范围内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50kQm, 或敷设5cm 厚沥青层或15cm 厚砾石层。 3)外露引下线,其距地面2.7m 以下的导体用耐1 .2/50 μs 冲击电压100kV 的绝缘层隔离,或用至少 3mm 厚的交联聚乙烯层隔离。 4)用护栏、警告牌使接触引下线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 2 防跨步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1)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作 为自然引下线的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 2)引下线3m 范围内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50kQm, 或敷设5cm 厚沥青层或15cm 厚砾石层。 3)用网状接地装置对地面做均衡电位处理。 4)用护栏、警告牌使进入距引下线3m 范围内地面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5.4.7防直击雷的专设引下线距出人口或人行道边沿不宜小于3m。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据 GB 50061-2010,6.0.14。



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GB 50057-2010,4.3.5-6。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据GB 50058-2014,3.2.1;GB 50057-2010,3.0.2 、3.0.3-5/8;GB 51348-2019,11.2.3-1。 A为一类防雷;B 没交代清楚,无法判断一类还是二类防雷;C 为二类防雷;D 为二类防雷。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