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下一页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依据GB 50057-2010,5.3.4 、5.4.7。 5.3.4专设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外表面明敷,并应经最短路径接地;建筑外观要求较高时可暗敷,但其圆 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 扁钢截面不应小于80mm?。 5.4.7防直击雷的专设引下线距出入口或人行道边沿不宜小于3m。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依据GB 50057-2010,4.2.1, 4.2.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2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的管口外的下列空间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 范围内。 1)当有管帽时应按表4.2.1的规定确定。 2)当无管帽时,应为管口上方半径5m 的半球体。 3)接闪器与雷闪的接触点应设在本款第1项或第2项所规定的空间之外。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依据GB 50348-2018,6.5.9。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依据GB/T 50064-2014,6.1.3:为 3p.u.3.2.2-2操作过电压的基准电压(1.0p.u.)应为 √2Um/ √3。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依据GB 50057-2010,3.0.2-2。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依据GB 50057-2010。6.1.2选项A 正确。 3.0.3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7具有2区或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B 错误。 4.3.5-6单根钢筋、圆钢或外引预埋连接板、线与构件内钢筋应焊接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连接。构件之 间必须连接成电气通路,C 错误。 5.4.3,选项D 错误。一般情况下,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应大于25m。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m。 而不是两根之间。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依据GB/T50064-2014,4.1.1-4: 工频过电压幅值应符合下列要求,变电站内中性点不接地的35kV 和66kV 并联电容补偿装置系统工频过电压不应超过 √33p.u。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依据GB 50057-2010,表J.1.1, 故 D 正确。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依据GB 50057-2010,表6.4.4,C 正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依据GB 55024-2022,7.1.4, 7.1.4高度超过250m 或雷击次数大于0.42次/a 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雷电防护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接闪网格法保护时,接闪网格不应大于5m×5m或 6m×4m:当采用滚球法保护时,滚球法保护半径 不应大于30m。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依据GB 50057-2010, 2.0.40电压开关型电涌保护器voltage switching type SPD 无电涌出现时为高阻抗,当出现电压电涌时突变为低阻抗。通常采用放电间隙、充气放电管、硅可控整流 器或三端双向可控硅元件做电压开关型电涌保护器的组件。也称“克罗巴型”电涌保护器。具有不连续的电 压、电流特性。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依据GB 50057-2010 表6.4.4。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94)4.1.1,4.1.5解答ABC 正确 按(GB 50057-2010) 第5.2.8-1条、5.2.10条。D 不选。旧规出题可忽略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据《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GB/T 50064-2014)。 5.4.1下列设施应设直击雷保护装置: 1 屋外配电装置,包括组合导线和母线廊道;D 对 3油处理室、燃油泵房、露天油罐及其架空管道、装卸油台、易燃材料仓库 4乙炔发生站、制氢站、露天氢气罐、氢气罐储存室、天然气调压站、天然气架空管道及其露天贮罐。D对 。54.3露天布置的GIS 的外壳可不装设直击雷保护装置,外壳应接地。 按照新规只有D 选项对。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GB/T 50064-2014),4.2.9当采用真空断路器或采用截流值高 度的少油断路器开断高压感应电动机时,宜在断路器与电动机之间装设旋转电机用MOA 或能耗极低的R-C 阻容吸收装置。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GB/T 50064-2014),表6.1.3(110kV及220kV系统 计算用相对地最大操作过电压标幺值为3.0p.u,B 错),表6.4.6-1 (A、C、D 对)。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4.5.6 在建筑物引下线附近保护人身安全需采取的防接触电压 和跨步电压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接触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1)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 作为自然引下线的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 A 正确。 2)引下线3m 范围内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50kΩm, 或敷设5cm 厚沥青层或15cm厚砾石层。B错误 3)外露引下线,其距地面2.7m 以下的导体用耐1.2/50us冲击电压100kV 的绝缘层隔离,或用至少 3mm 厚的交联聚乙烯层隔离。C 错误 4)用护栏、警告牌使接触引下线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 D 正确。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第3.0.3条。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第5.3.2~5.3.3条、第5.3.4条、第5.3.6条。



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依据《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GB/T 50064-2014) 第5.4.2条、第5.4.3条。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