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石方工程


说明

一、本节包括:线路复测及分坑,电杆坑、拉线坑、自立式铁塔坑的挖方(或爆破)及回填,接地槽的挖方及回填,排水沟开挖,尖峰及施工基面挖方。

二、相关说明:

(一)施工操作裕度按基础底宽(不包括垫层)每边增加量为:

1.普通土、坚土坑、水坑、松砂石坑为0.2m。

2.泥水坑、流砂坑、干砂坑为0.3m

(二)各类土、石质的边坡系数见下表。

各类土、石质的边坡系数

坑深 土质
坚土 普通土、水坑 松砂石 泥水、流砂
2.0m以下 1:0.10 1:0.17 1:0.22 不放边坡
3.0m以下 1:0.22 1:0.30 1:0.33 不放边坡
3.0m以上 1:0.30 1:0.45 1:0.60 不放边坡

(三)电杆坑、拉线坑、铁塔坑、接地槽、尖峰及施工基面的土、石方量计算。

1.电杆坑、拉线坑、铁塔坑的土、石方量计算按通用规则计算。

2.电杆坑和拉线坑的土、石方量,未包括马道的土、石方量,需要时按每坑0.6m3另行计算。

3.无底盘、卡盘的电杆坑:V=0.8×0.8×h(m3),如果h1.5m时,按放坡计算。

计算公式中字母含义:

V--土、石方体积,m3h--坑深,m

4.带卡盘的电杆,如原计算坑的尺寸不能满足安装时,因卡盘超长而增加的土、石方量另计。

(四)接地槽土、石方量的计算:V=0.4×长度×槽深(m3),如遇接地装置需加降阻剂,当设计无规定时,槽宽可按0.6m计算。

(五)尖峰及施工基面土、石方量计算:应按设计提供的基面标高并按地形、地貌以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常见的计算方法如下:

1.塔位立于山坡的施工基面(见下图)。

基面总体积:V=Va+V2+V3,其中:

Ⅰ不放边坡部分的体积(ABCDEF体积):Va=lnh'

Ⅱ放边坡部分体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上坡方向体积(CDEFJK体积):V2=uhhn/2=uh2n/2

Ⅲ左右二侧(ADMJA+BCKNB)体积:V3=2×uhhl/6)=uh2l/3

2.塔位立于圆形山顶的施工基面(见下图)(可按近似椭圆球体积的一半计算):V=πlnh/6

3.塔位立于山脊上的施工基面,由于山脊两侧坡度的陡缓不同,不按近似长方体体积计算,但应乘以小于1的修正系数K,一般取0.6~0.4

V=klnh+uhhn=klnh+uh2n

式中V-土、石方体积,m3

u--放坡系数:

h--坑深,m

l--长度,m

n--宽度,m

(六)其他计算规则:

1.各类土、石质按设计地质资料确定,不作分层计算。同一坑、槽、沟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土、石质时,则一般选用含量较大的一种确定其类型。出现流砂层时,不论其上层土质占多少,全坑均按流砂坑计算。

2.挖掘过程中因少量坍塌而多挖的,或石方爆破过程中因人力不易控制而爆破的土、石方工作量已包括在定额内。

3.回填土均按原挖原填和余土就地平整考虑,不包括100m以上的取(换)土回填和余土外运。

需要时可按设计规定的换土比例和平均运距,另行套用尖峰挖土和工地运输定额。

4.余土处理,一般工程不予考虑,需要时,可考虑余土运至允许堆弃地,其运距超过100m以上部分可列入工地运输。余土运输量的计算如见下表。

余土运输工程量计算

序号 类型 计算基数V(m3) 计算公式 备注
1 灌注柱钻孔渣土 柱设计零米以下部分体积 V×1.7t/m3 其中0.2t/m3为含水
2 现浇和预制基础基坑余土 混凝土体积 V×1.5t/m3×30%  
3 挖孔柱基础基坑余土 混凝土体积 V×1.5t/m3  

5.冻土厚度≥300mm者,冻土层的挖方量,按坚土挖方定额乘以2.5的系数,其他土层仍按地质规定套用原定额。

6.水、流砂坑的挖填方,已分别考虑了必要的排水和挡土板的装拆工作量,套用定额时,不再另计。

工程量计算规则

电杆坑、铁塔坑、拉线坑的土(石)方工程,应区别不同土类和坑深,以“10m3”为计量单位。

土方量计算公式如下:

V=(a+2c+kh)(b+2c+kh)h+1/3k2h3

式中V-地坑体积,m3

a--坑底净长,m

b--坑底净宽,m

k--放坡系数取0.33

h--坑的深度,m

c--工作面取0.1m

10kV设计无规定时,可按下表计算杆坑土方量。

电杆坑土石方计算表

杆高(m) 7 8 9 10 11 12 13 15
埋深(m) 1.2 1.4 1.5 1.7 1.8 2 2.2 2.5
底盘规格(mm) 600×600 800×800 1000×1000
土方量(m3) 带底盘 1.36 1.78 2.02 3.39 3.76 4.6 6.87 8.76
不带底盘 0.82 1.07 1.21 2.03 2.26 2.76 4.12 5.26